河南开封新闻网

武隆:城市提升 绿色发展 交通畅达

武隆:城市提升 绿色发展 交通畅达

城区 摄/王俊杰

武隆:城市提升 绿色发展 交通畅达

白马山旅游度假区贡茶园

武隆:城市提升 绿色发展 交通畅达

  仙女山、天坑地缝、《印象武隆》实景演出……近年来,武隆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,越来越多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,正加快建成“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”。

  新中国成立70年来,曾经默默无闻的武隆发生了沧桑巨变,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奇迹不断在这里上演。

  展望新时代,武隆区将加快推进产城景融合发展,加快城市品质提升,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之路,谱写推动高质量发展,创造高品质生活新篇章。

  产城景深度融合发展

  金秋时节,走进武隆城区,高耸的仙女山脚下,楼房民居散布于乌江两岸,城区道路干净平坦,满眼是翠绿的树木漂亮的花草。

  “新中国成立之初,武隆城区只有零点几平方公里。现在,武隆建成区面积已经达到12.5平方公里,城区面积扩大了几十倍。”据武隆区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,新中国成立以来,武隆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。

  在城市建设方面,武隆城市建设主要经历了四个时期:上世纪80年代集中建设乌江南岸,建成区面积约0.7平方公里;90年代开发建设江北新区,建成乌江一桥和二桥,建成区面积约1.8平方公里;2000年初期新建乌江三桥,建成区面积约3.7平方公里;2007年至今,按市政府“一中心、两组团”的空间布局,武隆区启动了仙女山居住组团和白马工业组团开发建设。

  如今,武隆城区由4座桥梁连接乌江两岸,城市格局呈带状分布,已成功创建为国家园林县城、国家卫生城区。在此基础上,武隆通过城市品质提升行动,力争通过3—5年时间使城区“布局更科学、交通更便捷、设施更完善、环境更宜人、特色更鲜明”。

  而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武隆的广大农村地区。近年来,武隆区按照“示范带动、全域推动”的工作思路,下好乡村振兴的“先手棋”,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“攻坚战”,串点成线连线成面,打造了“一户一景、一村一画、一镇一风光、一域一特色”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格局。

  武隆根据全区各村资源禀赋、产业形态等,实施特色示范带动工程,分类打造了“生态旅游型”、“三产融合型”、“特色保护型”“整治提升型”四类村庄,尊重村庄自然肌理与特色,凸显乡村特色风貌,使农村更像农村。

  “下一步,武隆将在产城景融合发展上科学用力。”武隆区委主要负责人表示,将坚持“旅游带动、产城互动、城景联动”,以城区为中心向仙女山度假区、白马山片区、江口片区等区域辐射,积极构建城区半小时经济圈,实现功能定位、产业布局、基础设施等有序衔接和有效互补,加快推进产城景融合发展。西部四镇加快建设特色高山蔬菜集散市场、物流集散地和主城产业配套承接地,打造成为武隆融入重庆主城区都市圈的前沿阵地。深入推进城区与仙女山度假区及周边乡镇、羊角古镇的融合发展,打造产城景一体化发展样板区域。加快建成“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示范区”。

  走出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之路

  最近几天,武隆区接龙乡村民徐德文脸上一直堆着笑容。原来,今年徐德文家里的民宿让他“收入颇丰”。“夏天还没到,6家重庆主城的客人就把房间预定好了,吃住3个月,净收入能有4、5万元。”徐德文乐呵呵地说。

  在武隆,有无数农民像徐德文一样吃上了旅游饭。每年只要一到夏天,和接龙乡一样,武隆区大大小小的乡镇都住满了游客。

  武隆旅游发端于1994年芙蓉洞景区对外开放,历经25年的发展,目前拥有“世界自然遗产、国家5A级景区、国家级旅游度假区”三大金字招牌,成为重庆旅游的一面旗帜。

  近年来,武隆区提出了“深耕仙女山、错位拓展白马山、以点带面发展乡村旅游”的旅游发展总体思路,使全域旅游布局不断优化。今年1-8月接待游客2512.25万人次,同比增长13.25%,旅游综合收入106.67亿元,同比增长10.75%。

  武隆区的全域旅游,可谓我市全域旅游发展的一个样板。在近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“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”名单上,武隆区成为首批“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”之一。


    本文网址:http://www.afeijie.com/yuwangtai/7321.html ,喜欢请注明来源河南开封新闻网。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